information

医学信息

21 2025-10

关于睡眠,你知道多少

发布者: 新希望医疗    浏览次数: 0

我家女儿四五岁时,就是个行走的“十万个为什么”,每天小嘴里不停地冒出各种问题。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,就与今天的话题相关。那天,她仰起头,眨着黑葡萄般明亮的大眼睛问我:“妈妈,人为什么想睡觉,为什么不一直睡下去,却要醒来呢?”

对呀,是为什么呢?我们每晚睡下—第二天清晨醒来后起床—晚上再睡觉—第三天早上睡醒,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循环,如果从生理机制的角度去解释,我应该怎么描述呢?忽然想起多年前,还在一家知名药企工作时,公司组织我们参加培训,是关于一个抗焦虑抑郁的药用于治疗失眠(盐酸曲唑酮),授课的老师是一名很知性的女医生,我翻出以前的笔记,结合最新的《中国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》,和大家一起重新学习睡眠的生理过程及其机制。

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,但简单地讲,它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阶段:非快速眼动睡眠(NREM)和快速眼动睡眠(REM)。每个睡眠周期约90分钟,包括以下几个阶段:

1. 非快速眼动睡眠(NREM)
- N1阶段:入睡的初期阶段,持续几分钟,特征是轻微的眼动和肌肉活动。脑电波呈现低幅、高频的特征,容易被唤醒。
- N2阶段:睡眠的中间阶段,特征是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。占整个睡眠时间的约50%,在此阶段,身体逐渐放松,心率和体温下降。
- N3阶段(深度睡眠):也称为慢波睡眠(SWS),特征是高幅、低频的脑电波(δ波)。这一阶段是最深的睡眠状态,难以被唤醒,主要用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。
2. 快速眼动睡眠(REM)
- REM睡眠的特征是快速的眼球运动、脑电波活动类似清醒状态、梦境的产生。此阶段占整个睡眠周期的约20-25%,是记忆巩固和情绪调节的重要阶段。肌肉在这一阶段会进入暂时的瘫痪状态,以防止做梦时的身体活动。

睡眠与觉醒这一生理过程看似平常,实则由神经系统、内分泌系统等多种机制在体内进行精密调控,以下是关键机制的概述:
1. 昼夜节律(生物钟)
- 松果体与褪黑激素: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在调节昼夜节律中起重要作用。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线的影响,夜晚增加,白天减少,从而促进夜间睡眠。
- 视交叉上核(SCN):位于下丘脑的SCN被认为是生物钟的主控中心,调节生理节律,包括睡眠-觉醒周期。
2. 睡眠驱动因素
- 睡眠负债:长时间清醒会积累“睡眠负债”,增加对睡眠的需求。睡眠负债通过增加腺苷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来调节,腺苷在睡眠中被清除,从而减少睡眠需求。
- 清醒系统与睡眠系统的相互作用:清醒系统包括脑干、下丘脑和前脑的多种神经网络,释放去甲肾上腺素、乙酰胆碱等促进清醒的神经递质。睡眠系统则包括下丘脑的腹外侧视前区(VLPO),释放γ-氨基丁酸(GABA)等促进睡眠的神经递质。
3. 神经递质与激素
- γ-氨基丁酸(GABA):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,在NREM睡眠中发挥重要作用,抑制清醒系统。
- 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:在清醒和REM睡眠中发挥作用,促进脑电波的高频活动。
- 5-羟色胺(血清素):在NREM睡眠中维持稳定,调节睡眠-觉醒周期。
- 生长激素:在深度睡眠中分泌,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生长。
4. 睡眠结构的调节
- 周期性变化:正常的睡眠周期包括4-5次的NREM和REM循环,每次约90分钟。随着夜晚的进行,NREM阶段的时间逐渐减少,REM阶段的时间逐渐增加。
睡眠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理过程,由多个阶段组成,通过昼夜节律、睡眠驱动因素和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来调控。理解这些过程和机制,有助于揭示睡眠在维持身心健康中的关键作用。

通常,我们身体健康,睡眠质量也非常高,这个内在的睡眠觉醒系统一直在正常运转,维持着一种稳态。人们之所以会失眠,是由于外在的因素打破了各种平衡。造成失眠的常见因素有

生活习惯因素

· 生物钟紊乱:长期熬夜、倒班工作、跨时区旅行等导致睡眠节律失调,影响大脑对睡眠的正常调节。

·睡前不良习惯: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、剧烈运动、睡前大量进食或饮用咖啡、茶、酒精等刺激性饮品,可能刺激神经系统,导致入睡困难。

精神心理因素

·压力与焦虑:生活、工作中的压力,如失业、经济困难、人际关系紧张等,引发焦虑、紧张情绪,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,干扰睡眠。

·情绪波动:经历重大生活事件(如亲人离世、离婚、失业等)可能导致心理创伤,引发长期的焦虑、抑郁情绪,进而影响睡眠。

环境因素

·睡眠环境不佳:噪音、强光、温度不适、床铺不舒适等环境因素,可能直接干扰睡眠质量,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中断。

戒断反应
长期依赖酒精、烟草等物质,突然戒断时可能出现身体和心理的戒断反应,包括失眠、焦虑等症状。

当然,还有非原发性的失眠,比如某个潜在的疾病及创伤引起的失眠,还有遗传因素导致的失眠等等。

轻微的或者偶然性的失眠,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作息的方式自我纠正过来,但如果失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建议及时就医,进行全面评估和专业治疗。药物治疗作为失眠干预的重要手段已非常成熟,但由于失眠本身的复杂性,对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要求非常高,通常需要联合用药,而且会根据病情变化反复调整用药方案。但药物本身带来的宿醉效应、成瘾性、依赖性、以及戒断反应,是很多失眠患者面临的最直观但又很难解决的问题。这几年,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手段,逐渐引起了临床医生的兴趣和关注,典型的比如采用TENS技术的智能安梦舒压类电子产品/医疗器械,能明显地缓解头痛、改善睡眠、舒缓紧张焦虑情绪,相比药物治疗,它具有非医疗、无创伤、不成瘾、不衰减的特点,居家就能使用,而且经济成本低,有失眠头痛症状的人群,可以重点关注下这类产品!

免责声明:参考内容和本页图片均来自网络,不代表新希望医疗网站的观点和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 


<audio controls="controls" style="display: none;"></audio>

新闻检索

SEARCH

社交媒体

social media
陕公网安备610102020003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