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例术后VTE致死引发的医疗纠纷
发布者: 新希望医疗 浏览次数: 0
病例:患者女性,68岁,因“左侧膝关节股骨头坏死”于某年10月5日入院,既往有高血压2级、2型糖尿病史10年,长期口服降糖药及降压药,血糖、血压控制尚可。
入院诊断为:左侧膝关节股骨头坏死、高血压2级、2型糖尿病。
10月7日,患者在全麻下行“左人工股骨头置换术”,术后予止痛、抗感染、降糖、降压等对症治疗,并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踝泵运动(每日2次,每次10分钟)。
10月10日,患者家属诉患者左小腿轻度肿胀、伴酸胀感,主管医生查体见左小腿皮温稍高,认为“术后肿胀属正常反应”,未予特殊检查(如下肢血管超声、D-二聚体检测),仅嘱“减少活动,继续观察”。
10月12日凌晨3:00,“患者突然出现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口唇发绀,家属呼叫医护人员时,患者已意识丧失。最终抢救无效,于3:45宣布死亡。死亡原因:继发急性肺动脉栓塞(PE),导致呼吸循环衰竭”。 医方对患者术前VTE风险评估不足(未使用Caprini评分),未予药物或机械预防;术后对“小腿肿胀”症状未警惕VTE可能,未及时完善检查,承担30%赔偿责任,赔偿各项损失28万余元。
VTE健康科普:别让“沉默的杀手”悄悄靠近
一、什么是VTE?
VTE(静脉血栓栓塞症)是指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固,形成血栓阻塞血管的疾病,包括两种类型:
深静脉血栓形成(DVT):多发生于下肢(如下肢深静脉),血栓可堵塞血管导致肢体肿胀、疼痛;
肺栓塞(PE):若下肢血栓脱落,随血流进入肺动脉,可瞬间阻塞肺部血管,引发呼吸困难、猝死,被称为“沉默的杀手”。
图片来自网络截图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二、哪些人容易得VTE?
VTE的发生三大因素相关,以下人群需高度警惕:
★骨科手术(如骨折、关节置换)、腹部手术、妇科大手术患者(术后活动减少,血管壁易受损);
★长期卧床、久坐(如长途车程/飞机、瘫痪)人群(血流缓慢);
★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、恶性肿瘤、房颤的人群(血液高凝状态);
★孕期及产后女性(激素变化+子宫压迫静脉,血流缓慢)。
三、VTE早期症状易被忽视,需牢记哪些预警信号?
图片来自网络截图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DVT信号:单侧下肢(或上肢)肿胀、疼痛、皮肤温度升高,按压小腿肌肉时疼痛明显(“Homans征阳性”);
PE信号:突然出现的胸闷、胸痛、呼吸困难、口唇发绀,甚至晕厥、猝死(血栓堵塞大血管时可瞬间致命)。
图片来自网络截图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四、如何预防VTE?
VTE可防可控,重点在于“降低血栓形成风险”:
1. 术后/长期卧床患者(高危人群)
★机械预防:术后尽早使用医用弹力袜、间歇性气压泵(促进静脉回流);
★药物预防:医生评估后,可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(需排除出血风险);
★主动活动:卧床时多做踝泵运动(勾脚-伸脚,每次10秒,每日50-100次)、翻身,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。
2. 普通人群
★避免久坐久站:长途出行时每1-2小时起身活动,做腿部拉伸;
★控制基础病:积极管理高血压、糖尿病,戒烟限酒(吸烟会加重血液高凝);
★健康生活:保持体重,多喝水(避免血液浓缩),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,增强静脉弹性)。
五、发现症状怎么办?
一旦出现单侧肢体肿胀、疼痛,或突发胸闷、呼吸困难,需立即就医!
疑似DVT:及时做下肢血管超声、D-二聚体检测(血栓形成时D-二聚体显著升高);
疑似PE:紧急查CT肺动脉造影(金标准),早期溶栓或取栓可挽救生命。
六、患者与医护人员的“双向提醒”。
★对患者及家属:术后若出现腿部肿胀、胸闷等不适,切勿认为“术后正常”而忽视,及时告知医护人员;不擅自离院或减少活动(如案例中患者若未被忽视症状,及时排查可能避免悲剧)。
★对医护人员:术前需用Caprini评分等工具评估VTE风险,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;对术后“肿胀、疼痛”等症状,需优先排除VTE(而非想当然归为“术后正常”),及时完善检查(如血管超声、D-二聚体),避免漏诊误诊。
VTE的可怕之处在于“早期无症状、致命速度快”,但只要提高警惕、规范预防、及时识别,就能有效降低风险。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,都别让“看似普通的肿胀”成为致命隐患!
免责声明:参考内容和本页图片均来自网络,不代表新希望医疗网站的观点和立场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